Categories: 未分类

by admin

Share

Categories: 未分类

by admin

Share

放下包袱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苏宁易购拟4元出售4家子公司股权

在商业的洪流中,没有一帆风顺的航程,曾一度闪耀的苏宁易购,目前依然深陷债务困境,努力寻求突破。苏宁易购从未放弃过自救的努力,如今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

近期,苏宁易购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的控股子公司荷兰家乐福,已经签署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该协议以1元的价格,将宁波、杭州、株洲等地的100%股权进行转让,总交易额达到4元。

图源:苏宁易购公告

本次转让一旦完成,相关资产将不再被包含在公司合并的财务报表之中。据估算,此次交易预计将为上市公司带来约5.72亿元的母公司净利润增长。

瞧着这个情形,恐怕不少人心生疑惑,这间公司怎么会变成“大甩卖”的价位呢?

实际上,若你深入思考这番行动所蕴含的内在机理,便会发现这实为苏宁在债务困境中的一次自我救赎。

这四家公司的情况,公告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宁波、杭州、株洲、沈阳的家乐福分店,全部宣布歇业,债务缠身。这些公司无疑已经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说白了,苏宁这波不是“卖资产”,而是“甩包袱”。

至于原因,公告里也直接坦白了。

苏宁易购透露,这四家家乐福的分支企业已暂停运营,且背负着较重的债务。在此次交易中,将引入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借助其资源优势,将有效进行资产与债务的重组。总体而言,此次交易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的债务压力,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并降低企业的运营与管理风险。

只有把包袱甩掉,才能轻装上阵,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

苏宁易购的决策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实体店铺的坪效不足3000,连租金都难以支付,东哥这次割肉恐怕难以承受线下重资产的负担。苏宁曾收购家乐福的实体店,但至今每平米的年收入仍不及商场摊位,持续的亏损必然导致其不得不降价出售。”

网友评论图源:百度

这番话虽然直白,但却道出了苏宁易购线下实体店面临的困境。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线下店铺正遭遇着巨大的挑战,高企的租金费用、日益减少的顾客流量等问题,使得众多实体店铺难以维系其正常运营。

苏宁易购在往昔收购了家乐福的实体店面,其动机可能在于扩张业务领域和推动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然而,目前的情况显示,这一举措并未如预期那样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使得公司陷入了更为严峻的困境之中。

有网友指出,看似白菜价的大甩卖,实则是在清理家乐福累积的历史债务。通过资产减值冲回调整报表科目,这一举措使得净利润直接攀升超过五亿,堪称典型的洗壳式财务重组。

网友评论图源:百度

从商业策略的视角分析,苏宁易购的这一选择或许出于无奈,然而,它也是为了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所进行的一次勇敢的探索。

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将资源集中,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苏宁易购的家电3C业务是其核心竞争力,若能摒弃非主营业务,将有助于企业更深入地聚焦核心业务,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减少开支。

从财务数据来看,苏宁易购的“自救”也有了一定成效。

今年三月,苏宁易购公布了2024年度的财务报告。该报告揭示,尽管公司总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32%,降至567.9亿元,但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达到了6.1亿元,较去年增长114.93%。此外,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86亿元,同比增长了57.56%。值得注意的是,这标志着苏宁易购自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了年度盈利。

图源:苏宁易购2024年度报告

市场人士指出,苏宁此次实现盈利,是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国家推行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其盈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家电行业的整体回暖,也为苏宁的盈利增添了助力。

进入2025年,苏宁易购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四月,苏宁易购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告,该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达到了128.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96万元,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实现了扭亏为盈。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公司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这个消息无疑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商业领域里,赢家与输家并非恒定不变。企业若想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灵活应对市场波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苏宁易购,作为零售业的佼佼者,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雄厚的能力。在这条艰难的“自救”之路上,我们翘首以盼,期望苏宁易购能够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生机。

张近东“重回一线”,杀回来了

众所周知,张近东作为苏宁易购的创立者,享有“零售教父”的美誉。然而,苏宁易购并非始终处于张近东的严密控制之下。

自2012年开始,张近东开启了无休止的并购之路,其步伐不断加快,以3.34亿美元成功控股PPTV,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的业务,再以95亿资金入股万达集团,以及投入200亿巨资投资恒大集团……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投资总额超过了780亿元,业务范围覆盖了体育、物流、房地产和金融等多个领域。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些投资的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以2017年张近东与许家印的合作为例,在觥筹交错中,他们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苏宁向恒大地产注资200亿元。然而,随着恒大债务危机的爆发,苏宁的这笔200亿元的战略投资,就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未能如预期般收回。

许家印和张近东

此次战略投资的失利,恰似多米诺骨牌效应中首张骨牌的倾覆,进而触发了连串的后续反应。

苏宁易购的财务状况迅速转差,2021年度的营业收入虽达1389亿元,但总负债却攀升至1397.09亿元,这一状况迫使该公司不得不踏上自救之旅。

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张近东不得不做出让步,将苏宁易购的部分股份出售,同时卸下了苏宁易购董事长的重任。在那个时刻,他通过一封公开信传达了他的想法:“随着苏宁易购的年轻力量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决定采取更为彻底的放手策略,主动向董事会提出辞职,仅保留名誉董事长的头衔。”

尽管已卸任苏宁易购董事长两年半,张近东依然对苏宁易购念念不忘,他从未真正告别过自己亲手创立的商业帝国。他以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

当年岁末,张近东于苏宁内部发出一封全体员工信函,强调“历经低谷的苏宁员工毫无惧色”。翌年新春伊始,张近东于一场盛会上向苏宁全体员工发出号召:“需持续强化企业的适应与进步潜能,于2024年向行业及社会展现一场逆袭之战。”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张近东或许已重返苏宁易购的决策核心,他决心引领苏宁易购摆脱困境,重振往日辉煌。

自那时起,张近东的日程变得格外紧凑,他接连与美国A.O.史密斯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三星电子大中华区的总裁崔胜植进行了会谈,共同商讨将双方的战略合作提升至更高层次的可行性。

张近东回归后,苏宁易购致力于减轻自身负担,力求以轻装姿态重新出发。在此过程中,苏宁易购亦积极向万达追讨债务。

去年十月,苏宁易购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其作为申请人,已接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受理确认。同时,公司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裁决支付高达50.4亿元人民币的股票回购费用。

苏宁提起的仲裁案件尚未有明确的裁决。总体来看,截至目前,苏宁仍需保持警惕。至于张近东能否为苏宁找到转机,实现全面逆袭,这一切还需时间的检验,才能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