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dmin
Share
by admin
Share
柯林斯年事已高,却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地仔细查看商品标签,将寻找标注“美国制造”的商品当作了一种个人兴趣。
因此,她设立了一个小组,取名为“乐享非中国制造”,这个小组的宗旨是协助成员寻找各种国货,包括拖把、铝锅以及人造花等,种类繁多。自今年起,该小组的规模迅速增长,成员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如今大约有2000人。
面对特朗普政府实施的高关税政策以及倡导制造业回归的呼声,”美国制造”这一标签的搜索热度迅猛上升。众多消费者纷纷产生疑问:他们所购买的商品究竟源自何处?
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以寻找“仅产自美国的商品”为目标的搜索量同比大幅上升220%。特别是针对“美国国旗相关产品”等特定类别的搜索词汇,其增长更是高达250%,热度令人瞩目。
“美国制造”似乎已经变成了吸引关注的秘诀,然而,这股热潮并不一定能让商家获得他们所期望的丰厚的利润。
兴趣并非总与购买欲望划等号,业内人士指出,我们尚需更多时间来审视,这股热潮究竟是短暂的闪现,抑或能够持久发展的趋势。
一、“美国制造”占据C位
根据数据揭示,亚马逊平台对于“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的搜索热度持续攀升。在最近的一个月里,搜索量从2.6万次迅猛增长至12.6万次,增幅高达四倍有余。
在流量激增的时刻,商家们竞相将“美国制造”的标签置于商品链接的显眼地带。过去,此类标签或许被隐藏在第四、第五张产品图片中,甚至完全不见踪影。而现在,为了精确吸引那些“爱国情怀”的消费者,商家们毫不犹豫地将它置于第一或第二张图片的显眼位置。
麦金托什所售手机支架源自底特律制造。近期,他在亚马逊的详情页进行了更新,主图部分特别强调了“美国制造”的品牌理念,并附上了“无关税”的标识。此外,他还打算增加对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投入,集中推广“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
并非仅此一例,另一家在美国境内生产的商家也公开表示,近期其产品销量呈现回升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功于消费者对其产品产地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昔日,采用标注“美国制造”的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然而如今,这一做法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然而,资深电商领域的专家强调,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营销手段,而非供应链的根本性变革。这并非是爱国情绪的激增,更确切地讲,它是一场关于关键词的激烈争夺。那些在产品名称中首先加入“美国制造”字样的品牌,正受到算法的偏爱——即便他们的生产流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越来越多的商家纷纷投身于这场以“美国制造”为主题的竞争之中。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1万件亚马逊商品贴上了这一标识,预计其销售额将突破51亿美元大关。
流量的大幅提升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促使我们与客户展开了一系列测试。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针对“美国制造”的营销尝试——之前,公司因为效果不佳而有意避开这一词汇。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亚马逊的消费者通常更倾向于关注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产地。
二、口头支持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关注度显著上升,这一现象无疑反映出他们对这类商品的强烈兴趣。但遗憾的是,这种兴趣似乎并未普遍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
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强调:“大众之所以购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探究竟的心态,他们想要目睹究竟有哪些商品是真正源自美国的制造,而非出于购买的真实意愿。”他认为,那些购买标注“美国制造”产品的消费者群体不会进一步扩大,至少在目前,这种增长趋势并未显现。
价格问题构成了一个显著的挑战。一项在5月份针对大约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会主动选择购买国产商品,然而,当价格上升超过15%时,只有11%的人愿意接受这样的涨幅。
一项实际的测试使得这一结论显得尤为震撼。美国本土的淋浴喷头销售商范米尔,在得知消费者表示愿意为“美国制造”支付更高的费用后,便决定开展一个实验,以检验消费者是否真的“言行相符”。
他的测试设计简洁明了:他在同一平台上展示了两款外观和功能完全一致的商品,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异仅在于产地和售价——其中一款标注为“中国制造”,售价为129美元;而另一款则标明“美国制造”,价格却高达239美元。
在短短数日之内,该网站吸引了超过两万五千名访客。最终,范米尔成功售出了584个淋浴喷头,这些产品全部为中国制造。尽管有24位访客曾将标有“美国制造”字样的淋浴喷头放入购物车,但最终并没有人完成交易。
范米尔表示,他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在意料之中,“我原本料定价格更低的中国版本将脱颖而出,然而未曾想到差距竟然如此之大。至于我们的‘美国制造’版本,竟然一个都没能售出。”
他进一步阐释说:“这并非消费者的责任。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广泛存在——无论是汽油、食品杂货,还是房贷……对于许多人来说,支持美国制造业,即便他们愿意,也成了一种负担不起的奢侈。”
即便该实验仅针对个别案例,并且两种产品的价格差异显著,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市场状况,然而它却明确指出:价格低廉仍旧是关键因素,而“美国制造”的吸引力实际上并未达到人们预期的那么高。
先前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在商品价格因关税上升而上涨的情况下,有33%的消费者转而选择了价格更低的品牌,34%的人削减了他们的购买数量,而仅有1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承受价格上涨。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尽管关税的增加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中国商品凭借其稳固的价格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曾有人分析并指出,诸如Temu这样的电商平台,其销售的商品价格仅为亚马逊同类商品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在关税抵消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上调了一倍以上,众多商品的价格依然有可能低于亚马逊。
三、空中楼阁
关于“美国制造”的议题备受关注,然而,要将制造业重新迁回美国,几乎是一项难以达成的挑战。
美国的制造成本显著超过我国。以运动鞋产业为例,据鞋匠学院提供的数据,我国生产一双运动鞋的平均成本约为15美元,而美国的生产成本却高达35至45美元。这一差异导致,美国生产的运动鞋不得不大幅上调售价,方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盈利。
范米尔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难题。为了在美国制造淋浴喷头,他不得不寻找四至六家各自独立的供应商,每家供应商负责生产流程中的特定阶段,这一做法使得其生产成本激增至原来的三倍——甚至超过了缴纳145%关税的费用。
这种成本差异主要由于工资水平较高、监管措施更为严格以及美国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介于12至16美元之间,而中国工人的时薪大约在3至4美元,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时薪则大致在1.5至3美元的范围。
《华尔街日报》指出,即便美国实施自动化策略,其成本效益亦远远不如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操作。
无法将生产迁回美国进行,因为缺乏满足需求的必要设施,尽管范米尔赞同重振国内制造业,但他不得不正视现实,而且当消费者目睹真实的价格标签时,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真正追求并非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他的目标是攀登科技、军工等高端产业的至高点。
5月25日,特朗普曾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涉足运动鞋和T恤的生产,而是致力于芯片、坦克和军舰的制造。”在此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坦诚地指出:“纺织业已经成为历史。”根据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提供的数据,高达97%的服装和鞋类产品都依赖于进口。
在重重障碍的笼罩下,前往美国设立工厂似乎可以避开关税的困扰,同时也有机会捕捉到“美国制造”带来的潜在流量优势,然而这实际上却是一场风险极高、收益微薄的赌博。随着制造成本持续攀升且难以降低,所谓的“回归本土”不过是政客们嘴边的空中楼阁。